本文作者:author

人形机器人产业:蓄势待发的商业化元年

人形机器人产业:蓄势待发的商业化元年摘要: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拐点2025年开年,人形机器人行业便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万得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的强劲增长,以及国内外龙头企业纷纷布局AI机器人赛道,都预示着这一产...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拐点

2025年开年,人形机器人行业便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万得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的强劲增长,以及国内外龙头企业纷纷布局AI机器人赛道,都预示着这一产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业化量产元年。

海内外巨头竞相角逐

从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1万台Optimus机器人,到Figure AI宣布在自主研发AI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再到国内宇树科技在央视春晚的惊艳亮相,海内外企业都在积极展示自身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并纷纷制定了量产计划。 这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突破,例如Figure AI放弃与OpenAI的合作,转向自主研发;也有市场层面的布局,例如特斯拉的量产规划,以及国内多家企业积极参与春晚等大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响应

面对这一发展机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积极布局。安洁科技、汇川技术、沃尔核材、正海磁材等公司纷纷表示正在进行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拓展和业务规划,或已开发出相关零部件产品。 这表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完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产业化关键瓶颈打开

专家们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应用端、成本端和软件端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高端制造工艺的提升以及新材料的应用,都降低了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并提升了其性能。 这使得人形机器人逐渐具备了商业化量产的条件。

市场空间广阔,投资机遇凸显

分析师们普遍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从工业场景的率先落地,到长期发展空间的广阔性,再到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产业联盟、基金的纷纷成立,都表明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传感器、无框力矩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由于其价值量占比较高,以及国产化率提升空间较大,将成为投资的重点关注领域。

未来展望:国产替代与技术创新并重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有待提高,以及技术创新需要持续投入。 未来,应该关注海内外龙头企业的共振趋势,把握高壁垒、高价值量环节国产化率提升的机遇,同时注重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或许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年,值得持续关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